绥宁楠竹工特色劳务品牌牵头建设单位,是绥宁县竹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栏目分类
政策信息
18075915863
作者:唐学军
湖南省绥宁县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竹林资源得天独厚。绥宁县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成功将竹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文章系统阐述了绥宁县竹产业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其成功实践表明,立足本地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是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富民强县的有效路径。
楠竹(毛竹)生长速度快,成材周期短,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源的更新和补充,不仅可用于建筑材料、家具、制浆造纸、工艺品制作,还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可再生资源。
近年来,各级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应政策推动竹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邵阳市将竹产业列为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制定出台了《加快楠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农业产业“七大工程”行动方案》等政策,为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作用继而推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政府现代化治理的重大现实命题,也是实现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是在作为主体的区域政府的规划和引领下,构建一个良好循环的产业关系网络,并合力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湖南省绥宁县隶属于邵阳市,积极响应号召,出台了《关于支持楠竹产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关于进一步推进楠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一根竹子带动多个产业、一根竹子撑起一方经济、一根竹子致富全域百姓”的发展思路。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组长的楠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举县体制”推动竹产业发展。将竹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富民强县的重点产业打造,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从绥宁县产业发展概况、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发展成效3个方面深入研究绥宁县竹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对推动全国竹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为其他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提供借鉴。
1 竹产业发展概况
绥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拥有楠竹林5.35万hm²,立竹1.8亿株,年均可采伐竹5 000万株。绥宁县将竹产业作为“一县一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特色产业,按照“一中心两走廊”的布局发展。统筹乡镇与园区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培育竹资源,积极参与竹产业链分工,重点打造产业开发区袁家团和关峡竹产业园、瓦屋塘竹产业强镇、麻塘乡竹业加工区和唐家坊镇竹业加工区,举县体制将竹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富民强县产业重点打造,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群众参与全链条建设,有效实现了兴业、富民、强县一体化发展。绥宁县被评为“湖南省竹产业发展示范县”,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绥宁召开。目前,绥宁县正在着力打造全省“百亿竹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以竹代塑”示范县、湘西南(雪峰山)竹产业生态经济区域中心。
2 产业发展路径
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与“双碳”目标叠加的时代背景下,竹产业作为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潜力的绿色产业,正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绥宁县立足自身,以“以竹代塑”国家战略为引领,通过“政策护航、集群布局、科技赋能”三维联动,构建起“一根竹子撬动百亿产业”的发展范式,为县域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绥宁样本”。绥宁县竹产业发展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明确将竹产业作为主导特色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其次,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竹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竞争力。最后,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2.1 产业政策: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
绥宁县以“举县体制”构建“顶层设计+专项扶持+优先保障”的政策矩阵。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竹产业的政策,在顶层设计上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成立了竹产业领导小组和楠竹产业发展中心,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实施。每年统筹安排不低于4 000万专项资金,用于竹林培育、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扶持。同时,响应国家“以竹代塑”倡议,出台《关于推进“以竹代塑”加快竹制品创新发展的意见(试行)》,力争创建国家级“以竹代塑”示范县。在项目立项、投资审批、资金扶持等环节,给予竹产业优先待遇,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2 产业布局:打造集群化发展格局
绥宁县通过“核心园区引领+乡镇走廊联动”构建现代化产业生态。以县产业开发区为核心,打造楠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聚集中心和产业集群,已形成“乡镇初加工+园区精深加工”的发展格局。依托北部瓦屋塘镇和南部麻塘乡的资源区位优势,构建了2条竹产业走廊,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
2.3 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绥宁县以“平台建设+技术攻坚+标准引领”破解技术瓶颈。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与湖南省林科院、邵阳学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湖南中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南九通竹基复合材料制造有限公司与邵阳市合作成立竹缠绕建筑材料研究中心,推动竹材加工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竹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推动竹产品从传统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产业的“含金量”与“含新量”。
2.4 产业效益:实现经济生态双丰收
竹产业已成为绥宁县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竹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绥宁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24年全县竹产综合效益达87亿元,位居湖南省第2,带动5.3万人增收(占全县常驻人口的1/5),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在生态效益方面,竹林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不仅发挥着固碳增汇、保持水土的作用,还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3 驱动乡村振兴见成效
绥宁县在乡村振兴中以竹产业为核心纽带,通过“五金”增收模式,带动乡村振兴取得成效。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在竹林培育、资源流转、就业创业、入股分红和政策激励等方面让农民受益,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地区发展注入了有效的系统性动能;以激活本土资源禀赋,构建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农民勤劳之手”协同发力的长效机制。其“五金”模式不仅破解了山区产业发展的共性难题,更在生态保护、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等方面实现了多重突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强、生态好、百姓富”的立体化解决方案,彰显了“一根竹子撑起一方经济”的绿色发展新范式。
3.1 两竹利用得“利金”
坚持培育与开发并重,壮大楠竹资源总量。采取政府以奖代补、竹农投资投劳等办法,实施楠竹丰产林培育和低效林改造,使楠竹胸径增大、立竹数量和竹笋产量增加。同时,通过“村民自建+政府补助”方式建设竹林道,完善竹木运输网络,解决楠竹“下山难”问题。每年林农通过售卖竹子、竹笋,直接获取收益近6亿元。
3.2 资源流转得“租金”
鼓励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体,促进竹林流转。首创全省竹林家庭林场“102”(因经营主体以夫妻二人为主,故称为“102”家庭林场)经营模式,支持建设家庭林场促流转,并探索“国有企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模式,鼓励加工企业建基地促流转。全县竹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共流转林地7 667 hm2,竹农年可获取流转租金近1 000万元。
3.3 就近就业得“薪金”
构建产业链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将半成品加工布局到乡村,扩大就业规模。一方面,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运输车辆,组建采伐队伍,吸纳零工就业;另一方面,推进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并为现有企业纾困解难,稳定就业岗位。绥宁县132家竹产企业可提供稳定就业岗位6 000余个,每年实现稳定就业收入2.4亿元。如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印坪村3组村民李永虎,2019年脱贫,家庭共5口人,有2孩子正在读书,2023年绥宁县政府出台了支持购买楠竹运输车辆的政策,李永虎以此为契机借款购买了楠竹专业运输车,并获得政府补贴5 000元,现借款已全部还清,每月收入7 000~8 000元,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同时以楠竹运输车为媒,组织带领10余人形成楠竹采运队,带动了周边的村民共同致富。
3.4 入股分红得“股金”
鼓励投资参股或以林入股参与楠竹生产经营。一方面,为竹林地流转等提供便利条件,引导竹农以林地入股,并给予流转补贴,提高经营主体积极性;另一方面,推动资金入股分红,用好用活产业帮扶资金,采取委托帮扶方式,为无产业发展能力的监测对象增收。目前,有1 100余户竹农通过以林入股年增收160余万元,签订委托帮扶协议739份,每人每年可增收990元。
3.5 政策激励得“奖金”
出台政策激励竹农,对丰产培育、规模经营、购买新型设备等给予以奖代补。对纳入楠竹低产林改造项目、笋材两用高标准示范林的分别给予200和600元/667m2的补贴,每年奖补资金达2 000万元;对新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竹林家庭林场分别给予3万、1万的一次性奖励,流转大面积竹林的给予50元/667m2的奖励;对新购运输车辆给予4 000元/台的奖励,对生产设备及新建乡村企业安装用电设备的给予15%的一次性补贴。
4 总结与借鉴
绥宁县竹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是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找准特色产业,立足长远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二是发展产业要与乡村振兴进行充分的结合,要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广大群众充分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发展成果;三是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绥宁县的实践证明,竹产业不仅是生态保护的“稳定器”,更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其通过政策创新破解制度障碍、通过集群布局提升产业能级、通过科技突破重塑竞争优势,为山区县域“以竹代塑”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随着竹纤维、竹基新材料等技术产业化的加速,绥宁县有望成为全国“以竹代塑”标杆示范县,为全球竹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未来,绥宁县将持续赋能竹产业,乘势而上。在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竹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绥宁竹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乡村振兴方面,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更多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推动绥宁从竹产业发展大县迈向竹产业强县,为全国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关键词:竹产业;多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湖南绥宁